欢迎光临海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阅读 长者版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新闻中心 网上办事 政民互动 走进海原
发展规划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索引号 640522002/2024-00001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1-26 10:20:0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所属机构 海原县发改局 责任部门 海原县发展和改革局





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海原县人民政府


主 任:徐海宁

副 主 任:许正清 杨 和 张 斌

委 员:丁志爱 薛军勇 田玉宝 童 颢 张晓华

李雪峰 于建涛 强 斌 赵元学 段成宝

杨常林 米力芳 马光智 丁 芳 王永军

孙占宏 张赞军 刘文杰 贾治林 李明琮

俞 敏 田风梅 王建平 屈文彬 任进文

成 员:杨卫国 杨文珂 石彦才 包国成 王存栋

刘风贵 王占福 高 勇 田彦贵 魏克军

马天科 高启平 马正福 安 云 杨立廷

杨宝林 罗发强 郑海明 罗成礼 刘风武

李铭臣 田风奇 李德军 田 波 马守玉

包兆武 单进虎 田进虎 穆 华 薛正东

郝新成 刘 刚 贺小平 郭维廉 张晓霞

张汉东 李 瑞 张继路

编制人员:邓向鹏 张信平 马小明 任春生 陈 刚

梁海明 任有青 程智福 海恭剑 王 钊

黄立博 满建华 李小飞


海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2021125日海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海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会议同意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学分析了我县“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任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海原实际,充分反映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引领今后五年海原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号召,全县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区、市、县党委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系统观念,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为时代使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海原新篇章,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海原新贡献。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区、市党委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研判环境变化趋势,主动融入全区、全市的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科学制定海原县“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定位、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行动,推动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回顾 1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14

第二章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绘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蓝图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8

第四节 空间布局 20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3

第三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7

第一节 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27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新成效 28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增收致富新格局 28

第四章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0

第一节 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 31

第二节 推动特色工业集约发展 39

第三节 加快服务业提质发展 41

第五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45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5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7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49

第六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51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51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52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56

第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强化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58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综合交通体系 58

第二节 构建智慧水利安全保障体系 61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62

第四节 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 63

第八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64

第一节 打好生态保护大会战 64

第二节 打好污染治理大会战 67

第三节 打好植绿增绿大会战 70

第四节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1

第五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73

第九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74

第一节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75

第二节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76

第三节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77

第四节 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80

第五节 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83

第十章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87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7

第二节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88

第三节 创新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91

第十一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94

第一节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94

第二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95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96

第十二章 全面加快开放步伐,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97

第一节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97

第二节 争取和扩大有效投资 98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99

第四节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100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01

第一节 激活市场主体创造力 101

第二节 建设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102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03

第四节 推进海兴开发区市场化改革 104

第五节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05

第十四章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原 106

第一节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 106

第二节 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107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108

第四节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109

第五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11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12

第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14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14

第二节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116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117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科学审视县情特征,科学研判发展制约因素,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变化和发展机遇,为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追赶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海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美丽新海原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动力增强、效益提升的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到81.44亿元,年均增长5.7%,是“十二五”末的1.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74亿元,年均增速6.5%,是“十二五”末1.37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88元、10641元,年均增长分别7.6%11.2%,是“十二五”末1.44倍和1.7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速4.2%,是“十二五”末的1.2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265.87亿元。

(二)脱贫攻坚重大胜利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55104”脱贫攻坚部署,着力解决了贫困村(户)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突出问题。完成自来水入户77052户,常住户自来水普及率达99%;改造农村危窑危房2.6万户,17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搬迁安置移民363915221人,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隙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目标;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贫困患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90%,大病医疗救助封顶线提高至16万元。每年转移就业8万人以上,创收12亿元以上。建成华润希望小镇。海原县“基础母牛银行1+N”入围全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全县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指标全部达标,125个贫困村(含44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28630112086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脱贫退出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贫困县如期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二五”末263143调整到2020年的20196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聚焦“一主四特”产业结构,优化“三带两园六基地”产业布局。高端肉牛成为主导产业。推广“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围绕“6+1”体系推动肉牛产业结构升级,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培育规模牛场、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227家,肉牛饲养量达30万头。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营,宁夏(海原)高端肉牛大赛连续成功举办五届。旱作有机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取得新成绩。建成南华山半阴湿地区马铃薯产业集聚带,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建成2个万亩种薯生产基地,3个万亩种薯推广基地,脱毒种薯覆盖率达80%;建成小杂粮核心示范区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全县瓜菜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绿色枸杞种植基地6.5万亩、富硒功能农业种植面积5万亩;培育龙头企业12家,监测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土地流转面积达23.9万亩,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4.67%;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5;“西海固”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发布,培育“南月牌”“宁砂宝”“草场”等多个企业品牌。实现增加值16.54亿元。

——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轻工纺织”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建成500兆瓦风电和12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中车株洲所风电整机装备制造下线投产,华润电力宁夏运检基地有序推进。华润五丰6万头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宁夏大原祥食品、大河源中药饮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相继投产运营。海原县闽宁纺织、宁夏华胜衣纺服饰等纺织项目建成投产,纺织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海兴开发区成立海原上市企业挂牌育成中心,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实现增加值7.49亿元。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不断升级,建成泰丰宾馆、花儿饭店、西河饭店、红宝宾馆等住宿项目,打造花儿商城、海盛国际民俗文化夜市、泰丰时代广场等购物场所,定“海原特色餐饮”示范店24家;建成汽贸物流园区2个,培育货运企业72家、专业运输乡镇8个、运输村15个,货运车辆达到7381辆,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8万人,成为宁夏交通运输第一县;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行,全县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点全覆盖;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成立海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成3A级景区1个、三星级农家乐5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成功举办关桥“梨花节”、史店“红梅杏采摘节”、“西安文旅古镇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实现增加值49.79亿元。

(四)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改扩建学校299所,累计新增校舍面积17万㎡,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实施学校网络改造提速工程,有序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创建,宽带网络“校校通”达100%,建设在线课堂教室367个,智慧教室59间,云计算机教室8个,创客教室20个,建成区级示范校4所,区级标杆学校3所,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成效显著,累计交流2500人次,培训教师2.28万人次。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推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模式,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8个。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开展大学生资助和救助,发放资金4309.7万元惠及9549人次,协助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4.43万人次。荣获“阳光校餐示范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底,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1%,中小学适龄儿童按时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72%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以县医院、中医院为中心,覆盖12个乡镇及2个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共体”,覆盖面达90%以上;“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成效显著,推行“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100%,启用“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迁建投入使用,改扩建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45个标准村卫生室。引进卫生专技人员270人,卫生专技人才储备总量达1055人,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49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3.68张;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以上,全县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疫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内,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8‰6.03‰,全县重点人群慢病规范管理率达10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县融媒体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运营,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举办大型文化活动60余场次、广场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文化下乡500余场次、农村文艺文化活动1.5万余场次,放映电影2400余场次。实施柳州城址、北嘴城址、马营城址等文保遗址保护,建成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基地5个,区级非遗扶贫工坊1个,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传承人3名,区级11项,传承人21名。实施“百县万村”广播器材配置等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完成了《中国影像志-海原篇》宣传片摄制、创作编排《花香新时代》等22个剧目,筹拍了电影《海原大地震》。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社保经办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2.7%100.5%100%,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孤儿及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建成“儿童之家”148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县通过自治区验收;新增城镇就业543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9人,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2974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培育创业实体1572家,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7.54亿元,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8017人。招录“三支一扶”毕业生809人,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1个,培育劳务中介服务公司28家,劳务经纪人621人;自治区食品安全先进县创建达标。国防动员、统计、防震减灾、消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两廊两核四镇”城乡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城镇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效,建成西湖等3个安置小区、富民花园等6个商住小区,老旧小区节能改造5个,棚改安置6941套。建成市政道路3040.6公里、公园广场7个、净水厂1座、集中供热站1座、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供水管网11.29公里、供暖管网44.6公里、排水管网40.6公里。县城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8%,排水普及率提高到95%,集中供热覆盖率提高到98%,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4%。建成美丽集镇6个、美丽村庄23个,改造农村抗震农房1320户,改造户厕11960户,新建高崖、李旺、三营等10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建成4G网络基站1529座,行政村全部通上动力电和宽带网;城乡安全供水管网体系基本建立,解决了困扰老百姓千百年的饮水困局。黑海、海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银昆(海原段)、海原至平川高速公路开工,改造国省干线公路283.9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64.8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张麻公路”被评为宁夏最美农村路;新增市县客运班线35条,新增城乡公交线、农村客运班线18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公路网密度达到50.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路网密度较“十二五”末提升13.8%

(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淘汰城区 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老旧车辆748辆,整治“小散乱污”企业20家,强化扬尘、气尘、有机挥发物管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打赢碧水保卫战,启动实施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城乡污水、黑臭水体、农业退水等专项治理。清水河段地表水断面监测达标率83%,高于目标要求13%,水源地监测达标率为100%打赢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健全土地分类管理制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3%,化肥利用率达40.5%,农药利用率达41.2%,农用残膜回收率达90%。完善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处理)、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清水河、贺堡河等5条河道综合治理,完成河道治理170公里、砌护河岸89公里、治理支沟32.09公里、新建1201亩水生态湿地。完成相桐沟、马圈沟等25条山洪沟30公里灾害防治,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29座,新修梯田37.15万亩,封禁治理23545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0.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2%。完成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工程29万亩,生态移民迁出区造林12.1万亩,退耕还林9.2万亩,城乡及主干道路绿化2.27万亩,经济林建设6.67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地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提高到了9.5%65.7%西华山成功入选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项目。

(七)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3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确定政务服务事项1409项,取消政务事项7项,下沉乡镇便民服务事项123项。建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民生服务大厅17个、村级代办点161个(含社区)。推行“不见面,马上办”审批模式,不见面办理率达80%以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新增市场主体4218户。完成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营改增”税制改革、水资源确权登记、城市综合执法、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事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率和发证率均达100%,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验收,“地长制”改革全区首推,深化供水体制改革经验得到了自治区肯定县区一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司法等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八)社会治理更加有效

制度印发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完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建立了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网络等重点领域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化,成功创建全区民族团结示范县;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战果,法治海原、平安海原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九)队伍建设全面提升

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先后制定《实名制推荐县委管理干部办法》《海原县委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并坚持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考察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识别干部,真正把好干部选拔到全县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上来。先后提拔任用干部276名,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08人次,选派25名干部赴福建、区市机关单位、脱贫攻坚一线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注重干部教育培训,采取党校自主培训和赴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先后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外地高校开展培训,培训干部15000余人次,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新提升。开展“党政机关作风建设年、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年”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政治建设全面加强,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组织基础更加牢固,正风肃纪持续加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各领域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1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标执行表

类别

主要指标

规划基值

规划目标

执行情况

2015

2020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率(累计增

加值)

2020年执行值

年均增长率(累计增加值)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10可比价)

53.48

60

6.5

81.44

5.7

2)人均GDP(元)(现价)

10861

18165

10.83

18810

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74

3.07

12.03

2.14

4.2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8.82

43

48.13

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94

14.03

-7.70

28.74

6.5

6)城镇化率(%

21.92

50

28.08

34

12.08

经济结构

7)一、二、三产比重(%

26:31:43

25:30:45

20:19:61

8)城镇调查失业率(%

4.1

4

-0.1

4.1

民主法治

9)基层民主参选率(%

86.36

95

8.64

96

9.64

10)廉政指数

3.41

8

4.59

8

4.59

11)社会安全指数

100

100

100

文化建设

12)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元)

134

200

66

209

75

13)“三馆一站”覆盖率(%

126.47

126.47

147

20.54

14)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9.7

60

50.3

100

59.46

人民生活

15)人口自然增长率(‰)

12.31

10

-2.31

11.05

-2.14

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045

29303

9.00

27488

7.6

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258

10074

10.00

10641

11.2

18)恩格尔系数(%

35.6

40

4.4

27.9

-7.7

1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2.44

27

4.56

27

4.56

2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1.25

95

104.5

3.25

21)卫生发展指数

54.21

100

45.79

78

23.79

22)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

87

90

3

93.72

6.72

2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6

12

-4

6.03

-9.97

2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62

80

18

99

37

2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75

27.11

资源环境

26)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

1.02

0.6

-0.42

0.53

-0.49

2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38

28)森林覆盖率(%

9.22

12.6

3.38

9.5

0.28

29)地表水达标率(%

70

100

3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81.37

95

13.63

96.1

14.73

3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98

备注:2020年目标值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三项指标值经2018年县人大常委会同意后修订调整数据;人均GDP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执行值由于2020年常住人口未公布,暂用2019年统计数据,2020年执行值以统计发布数据为准;〔〕五年累计增加值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加快推进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从发展机遇看,党中央陆续推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战略、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区、市党委和政府对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先行区(先行市),打造沿黄城市群、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发展九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带两廊”建设等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我县转型追赶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带来了难得机遇。

从县情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制约全县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已经的得到大幅度改观,新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形成。全县干部群众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信心更加坚定、务实苦干氛围更加浓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全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发展挑战看,我县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单位能耗、水耗、用地产出偏低;发展后劲动力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区域创新水平较低,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改革开放程度不深;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来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县追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全县上下必须从“形”与“势”的统一中看发展大局、从“危”与“机”的转换中看发展机遇,准确把握新机遇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新阶段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服务先行区(先行市)建设大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揽全局、统领发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作为新时代海原各项事业发展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行动指南和总目标、总要求、总遵循,坚持在党中央和区市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在现代化建设大势中明确方位,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海原力量,奋力谱写海原新时代发展新篇章,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区和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县域发展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产业融合度大幅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

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深入人心,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海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原。

环境优美实现大改善。生态修复大幅提升,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区域降水量明显增多,“三山一河七流域”生态安全屏障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黄河流域(海原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和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位于全区前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天蓝、地绿、水美。

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区中上水平,基本建成“健康海原”,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绘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海原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期,是缩小差距、追赶发展的机遇期,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路径、明确发展任务,奋力谱写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不懈奋斗新篇章。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做出海原贡献。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开放不足的短板制约,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一)努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市)目标任务,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评定指标,着力抓好生态制度建设、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空间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县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绿色质量与生态效益,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二)努力创建国家级地震地质文化示范县

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将地震文化、拼搏故事、档案信息、地震科技等要素进行有效融合,打造地震公园、地震博物馆、地震科普园等文旅产业新载体,搭建地震文化传播渠道,宣扬地震文化,有效嫁接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群众生活融合, 打造地震文化传承、研学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地震地质文化示范县。

(三)争创自治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紧紧围绕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任务,按照《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管理办法》,推动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高效化,持续优化种养殖产业结构,推动高端肉牛、优势马铃薯、特色小杂粮、枸杞等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完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和数字体系,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率先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先试。

(四)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推进“四进”活动,健全宗教场所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引导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扩大民族和睦成果,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五)打造西北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海原县土地无污染、空气无污染、水无污染,又处于中卫市“富上硒谷”土壤带上,是优质富硒功能农业生产地之一,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管理办法》,以“一主四特”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全产业环节绿色化生产,深度对接先进地区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要素,全面补齐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空白,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西北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六)打造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智慧运维基地

以中车株洲所风电整机装备制造(组装)和华润电力宁夏运检基地为依托,引导光伏逆变器、光伏支架、玻璃面板、前机架、机舱罩等产业上下游制造企业入驻海兴开发区,引导新能源企业通过股份组建运维公司,打包承接全区乃至周边省市1000公里风电机组的运维、备件、大部件更换和技改等业务,把海兴开发区打造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智能运维基地。

第四节 空间布局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卫市“一带两廊”发展规划》《海原县国土空间规划》等要求,针对海原县明确了生态定位、产业布局、城镇开发区边界线及国土空间开发限制要求,为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做了总体安排和部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路径安排。

(一)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接续实施“两廊两核四镇”城乡空间格局。继续提升建设海原县城(海城镇)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商贸中心,海兴开发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和轻工纺织产业两个核心经济发展圈,全面推进扬黄生态产业廊、生态富民产业廊发展,加快推动李旺交通运输物流、七营商贸、贾塘农贸、西安文旅中心镇创新发展,引领海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追赶跨越发展。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两廊:扬黄生态产业廊:G344为轴线,主要涉及高崖乡、李旺镇、七营镇、三河镇4个乡镇50个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枸杞、经济林果、瓜菜和草畜产业集约化发展,高标准建设扬黄生态产业廊。生态富民产业廊:S205G341为轴线,主要以关桥乡、西安镇、海城镇、史店乡、贾塘乡、曹洼乡、郑旗乡、甘城乡8个乡镇62个村,辐射南部5个乡镇35个村。大力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和旱作有机农业,提质发展高端肉牛、马铃薯、小杂粮、瓜菜产业,打造草畜产业带、马铃薯产业带、小杂粮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推进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健康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富民产业廊

两核:县城聚焦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商贸中心定位,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水平,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业街,提高县城智能管理水平,建设高品质的城镇发展核。海兴开发区聚焦新能源装备及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轻工纺织中心定位,谋划产业布局,加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打造特色工业制造集中区、生态富民产业廊上的示范区和扬黄生态产业廊上的创新区。

四镇:即李旺交通运输中心镇、七营商贸中心镇、西安文旅中心镇、贾塘农贸中心镇。

(二)生态综合治理格局

着力构建“三山一河七流域”生态空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抓好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华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及月亮山生态保护,持续推进清水河(黄河支流)和西河、贺堡河、杨坊河、郑旗河、马营河、杨明河、甘城沟七条流域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持续优化“三带两园六基地”产业布局:推进以树台、关庄、红羊、李俊等乡镇为主发展优质马铃薯产业,打造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以三河镇、七营镇、李旺镇、高崖乡等乡镇为主发展枸杞经果林产业,打造扬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产业带,以西安、海城、史店、曹洼、贾塘、郑旗、九彩、甘盐池为主,发展小杂粮、草畜等产业,打造旱作节水产业示范带,提质建设西安高标准蔬菜现代园区、三塘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打造高端肉牛、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枸杞中药材 、葱韭蒜六大产业基地。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标区市发展目标和全县高质量发展指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消费增速达到7%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递增。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一主四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以新能源为主的特色工业集聚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明显提升,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国土开发与保护措施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综合治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发挥效益,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山一河七流域”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6%,森林覆盖率达13.2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6%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全部达标排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5%以上,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落实“一带两廊”规划布局, “两廊两核四镇”建设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融合度显著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明显缩小,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镇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和管理精细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进各项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力争在生态文明、基层治理、农业农村、民生服务等领域创出一批“海原经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定步伐,开放型经济取得实质性突破。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速保持在8%10%全社会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整体攀升。普惠型、优质化、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基本补齐,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能力、供给质量大幅度提升,基本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增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建成,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供给方式多元化形成。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县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根基更加牢固,全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治理能效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更加广泛深入,行政执行力、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网络空间等领域治理体系机制更加严密、运转高效,“平安海原”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信用等得到切实保障。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党的执政基础在海原坚如磐石。

(二)发展指标

突出现代化目标导向,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海原县域基本情况确定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转型、安全保障五大类。


2:海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增长率或累计增加值

属性

1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现价)

81.44

119.6

8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万元/人)

3.8

5.8

9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4

45

11

预期性

4

创新驱动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02

0.1

0.08

预期性

5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30

预期性

6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

6

10

4

预期性

7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488

40377

8

预期性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641

17132

10

预期性

9

城镇调查失业率(%

4.1

4.5

0.40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3

0.50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

1.49

2.0

0.51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2.7

100

7.3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5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8.2

2.2

预期性

15

绿色转型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15

预期性

1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0.65

完成区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区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23

完成区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6.1

95

约束性

20

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9.5

13.22

3.72

约束性

22

湿地保护率(%

55

58

3

预期性

23

水土保护率(%

62

76

14

预期性

24

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3.25

25

1.75

约束性

25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46.7

110

23.8

约束性

注: 〔〕为五年累计数;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南坪水库地表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第三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做好5年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认真总结推广“基础母牛银行”“安全饮水”等脱贫攻坚工作经验,继续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保持县乡扶贫组织构架和责任体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建立规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保持扶持政策总体稳定,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监测、预警、扶持、保障为一体的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海原县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库,加强农业、教育、医疗等各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提升数据质量和监测准确性。强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缩减导致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重点监测,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新成效

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势,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不辍学。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和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基本医疗参保工作,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作用,有效防范因病返贫风险。建立安全住房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现有的供水工程成果,持续跟进新增户安全用水保障,推进“互联网+农村人饮”工程,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增收致富新格局

实施特色种养提升行动。结合已脱贫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类制定脱贫村特色种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提升脱贫人口种养殖技能,因地制宜推进高端肉牛、滩羊、小杂粮、马铃薯、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特色产业示范点,稳定增收。深化消费扶贫,支持脱贫村继续加大农超、农校等产品销售模式,推动消费扶贫从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特殊扶贫举措向政府、市场“双轮驱动”转变的常规性减贫措施,保障群众受益。

持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健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政策,继续围绕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规范劳务市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统筹用好公益岗位,优先支持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返贫户等群体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强化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享有产业链环节中的效益分红。

持续深化社会力量帮扶。坚持和完善帮扶机制,深化闽宁协作帮扶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产业、劳务协作、消费扶贫、医疗卫生、人才交流等全方位协作,提升闽宁对口协作质量和水平。完善华润定点帮扶长效机制,深化产业、投资、公益、人才“四位一体”帮扶模式,巩固“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加大脱贫人口后续“托管代养”扶持,加快推进华润五丰肉牛产业精深加工项目二期和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提升关桥希望小镇带动水平。深入开展“百企兴百村”等行动,打造一批结对帮扶示范社、示范园、示范村,持续完善脱贫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提质增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

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围绕解决好移民群众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3件大事,持续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和县内移民搬迁安置区项目支持力度,稳妥解决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转接问题,统筹做好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重点工作,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专栏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建设项目

1、农业种养殖补助建设项目:1)特色种植业补助项目:每年开展脱贫户小杂粮产业补助种植5万亩、马铃薯5万亩、硒砂瓜0.6万亩、冷凉蔬菜0.6万亩、红葱大蒜、小茴香及中药材5.8万亩、经济林1万亩,连续开展5年;(2)特色养殖业补助项目:每年见犊补母1万头、基础母牛补栏1.5万头、基础母羊补栏3万只、生猪产业补助1万头、家禽养殖补助10万只、饲草种植5万亩,连续实施5年。

2、扶贫与帮扶建设项目:1)第三产业扶贫项目:支持脱贫户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家乐20家,开展脱贫村特色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帮扶60个,光伏扶贫发电收益每年安置公益岗位1000人;(2)就业扶贫项目:每年雨露计划补助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外出务工奖补1,5万人。5年技能培训1025人,脱贫村创业带头人培训5年累计1300人,扶贫干部培训5年累计500人;(3)金融扶贫项目:扶贫小额贷款20亿元授信贴息和扶贫保资金;(4)消费扶贫项目:五年计划支持专区、专柜、专馆及消费扶贫特色优势农产品促销、物流、仓储、产销对接等项目补助;(5)闽宁对口帮扶项目:五年计划实施产业等项目200个。

第四章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资源综合化、多元化利用,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现代化,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节 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

聚焦“一主四特”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争创自治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为目标,立足“三带两园六基地”,落实“四调四化”要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形成集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增加值20.5亿元。

(一)推动“一主四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高端肉牛主导产业。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按照自治区中南部地区优质肉牛产区布局,围绕打造“宁夏中卫高端肉牛之乡”,充分发挥肉牛产业发展集团带动作用,强化与华润集团深度合作,提升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科技水平,持续完善高端肉牛产业“6+1”体系建设,健全产业组织体系,推动养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进程。加快推进饲草规模化,商品化发展,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夯实肉牛(羊)产业发展原料,加快建设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全国高端肉牛交易中心、国家储备肉及全链条冷链仓储物流基地,有序推进城市营销旗舰店(加盟店)、高端肉牛(羊)电商等销售通道建设,打造稳定的产供销一体化网络体系。高标准举办中国(海原)高端肉牛大赛和中国肉牛产业高峰论坛,积极申报中国(海原)高端肉牛大赛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节气,不断提高“海原高端肉牛”“海原高端牛肉”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实现“人均一头牛、产值百亿元”目标,打造国家肉牛产业体系示范县、自治区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自治区肉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做精区域特色产业。做特滩羊产业,按照“一核二区”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以甘盐池为核心,加强整村推进和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养殖示范村、养殖大户、规模户,推广“家家种草、户户养羊”小群体、大规模与家庭经营“300”模式相结合产业方式,全面提升滩羊保种提纯复壮、滩羊杂交利用改良技术与能力,提高滩羊产业发展质量效益。2025年,滩羊饲养量稳定到百万只。做大马铃薯产业,完善马铃薯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提升发展南华山阴湿地马铃薯产业示范带,加快推动自治区级商品薯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西北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推进马铃薯主食化研发,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展马铃薯淀粉、薯片、薯条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提升马铃薯产业附加值,打造“马铃薯之乡”。到202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100%做精小杂粮产业。以创建自治区级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为发展目标,抓好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优化提升小杂粮育种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建好优质高效的小杂粮核心区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精深加工和营销体系推进小杂粮规模化、绿色化、系列化、高端化发展,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建设“小杂粮之乡”。到2025年,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做靓枸杞特色产业。以扬黄特色产业廊为轴线,立足清水河地域资源优势,借助中宁枸杞院士工作站、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和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低产低效枸杞园改造提质,重点发展果用、叶用枸杞,构建现代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实施枸杞产业“六大工程”,推动枸杞产业向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品牌化和形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5年,打造10万亩“中宁枸杞海原绿色产区”高标准种植生产基地。做优特色瓜菜产业。“高效、精品、特色、安全”为方向加强瓜菜标准园区和优质基地建设,推动瓜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努力实现瓜菜产业良种繁育、标准种植、加工、流通、观光、休闲等全产业链开发。重点打造关桥乡、高崖乡为核心高标准产业基地和辐射带动西安、郑旗、海城、七营、甘城等产业提质增效,突出科技支撑作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瓜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做响富硒功能农业。借助“中国塞上硒谷”战略契机,立足“一主四特”产业结构,有序调减硒砂瓜面积,积极推进富硒硒砂瓜、富硒小杂粮、富硒枸杞、富硒马铃薯、富硒牛羊肉产品及富硒保健商品开发,推动富硒功能农业走标准化、高端化发展路子。到2025年,富硒作物种植业面积达到30万亩、富硒牛羊饲养量达到15万只/头。

(二)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示范项目,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主体三年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扶优扶强做大一批。引导农村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扶持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支持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服务做精做优。适时组建特色产业类混合所有制企业。到2025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以上,产业化联合体3家,新增经营主体200家,组建联合社6家、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扶持100家。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管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四荒地”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公共服务性项目;利用农村空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多种方式形成资产盘活型、资源开放型、劳务服务型、生产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合作模式,激活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试点推行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干部奖励报酬挂钩机制。到202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规范,收入超过15万元村占比达到60%以上。

积极发展乡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继续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各类专业服务公司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及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清洁、公益设施维护、乡村典礼、文艺演出等领域生活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海原县乡村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并实施动态更新机制,健全重点领域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及规章制度。到2025年,新增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力争达到10家。

加快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机制和“院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从品种育繁推广、技术集成创新、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等方面,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和贡献率。

(三)提升农业品质品牌效益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和修订工作,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一主四特”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与普及率,培养一批农业标准化专业人才,提高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水平。支持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工作,申报“海原糜子”、“海原谷子”、“海原高端肉牛”等产品为全国地理标志性产品。严厉查处违禁农药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定期开展畜禽疫病监测,配强农业执法人员,配齐设施设备,全面提升疫病管控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提高农业品牌效益按照“绿色导向、数字先行、标准引领、质量监管、基地支撑”工作路径,建立健全农产品全链条追溯体系,实现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正向追踪全程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品牌宣传力度,着力从产品包装、市场定位、营销方式、文化挖掘等角度,制定科学的品牌宣传策略,创建品牌形象识别体系。持续放大中国“枸杞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的品牌效益,提升“南月牌”马铃薯、“宁砂宝牌”硒甜瓜、“恒源牌”胡麻油品牌知名度。建立健全“西海固”区域公用品牌准入制度、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建互促品牌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高端肉牛大赛等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地方品牌向国家品牌、知名品牌迈进。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健全农业农村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着力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引领示范、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细化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拓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聚焦打造产业强镇、产业园区、良种繁育基地、一村(镇)一品(特)等新载体,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积极落实财政金融助农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投向农业,扩大农业产业资本规模,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贷款难、贷款贵”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完善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系列政策机制。

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引导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进一步完善基础母牛、牛犊、育肥牛、奶牛、滩羊等畜禽保险政策,依据市场变化稳步提高保额标准。优化马铃薯、瓜菜、小杂粮等作物保险措施,强化对经营主体、小农户保障能力。建立农业气象数字化预警服务体系,搭建县、乡、村及到园区(主体)四级农业气象信息预警发布系统,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海原县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和风险共担赔付等分散机制,形成“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巨灾风险救助能力。

专栏2 高效种养业重点建设项目

1、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1)实施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建设,累计实施50001个、、1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5个、500头以上10个、200头以上养殖场30个、100头以上50个、50头以上家庭农场150个;(2)规模养殖场(小区/专业村)巩固提升改造项目,5年累计改造提升150个;(3)高端肉牛示范村建设项目:新建20高端肉牛养殖示范村;(4)海原县滩羊发展项目:实施13个滩羊示范村建设项目、实施优质种公羊投放,投放5900只、滩羊选育18万只;(5)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优质牧草种植,种植紫花苜蓿5万亩、更新紫花苜蓿25万亩;实施“粮改饲”项目,种植12万亩饲料玉米;实施高标准日光温室建设,新建10000亩;实施设施永久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新建3个千亩示范示范点;实施小杂粮标准化种植,累计扶持建设25万亩高标准基地;(6)海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积极申报打造以高端肉牛主导产业,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健全完善海原县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新建产品检测中心、海原县农业农村数字化服务中心及农业农村数字化配齐设施、设备、软件。

4、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知名的企业产品品牌20个,提升一批优质品牌,做大做亮“西海固”县域公用品牌;新建海原县农产品研发与展示体验中心项目。

5、农业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牛羊专业市场3处;提升改造各类交易市场10个;新建瓜菜保鲜库4个;新建大中型马铃薯冷藏或气调库3个(5万吨2座,101座);新建60吨马铃薯贮藏窖40个;新建海兴活畜交易市场。对现有17个乡镇兽医站和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设施改造、配备设备、完善装备。

6、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海原县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联合体3家,新增经营主体200家,组建联合社6家、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扶持100家;新增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过15万元占比60%


第二节 推动特色工业集约发展

聚焦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按照“低耗能、资源化、循环化、再利用”原则,完善海兴开发区“一园三区”产业功能布局,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龙头牵引作用,着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计划,全方位推动工业经济扩规上档,形成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

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中车株洲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加强与中车、华润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风机制造、光伏逆变器、光伏面板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以华润电力宁夏运检基地为依托,承接宁夏及周边地区风电机组的运维、备件、大部件更换和技改等业务,实现资源平台互用,降低企业成本,打造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智慧运维基地。持续推进家电、节能设备等制造业发展,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海兴工业园区,拓展产业游链条,形成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态势。

全力补齐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抓好肉牛产业延链补链工作,围绕休闲食品、牛骨、牛油、红白脏器、心脏瓣膜、牛血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皮革等副产品深加工产品开展精准招商,推动肉牛产业向着纵深领域发展。依托县域马铃薯、小杂粮、枸杞等特色农业资源,加快发展薯条、薯片多味食品、全粉、蒸煮食品、枸杞籽油、枸杞速溶冲剂、焙烤食品及休闲食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短板和产业链条空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快递企业在产业集聚地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打造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一条龙产业基地,高标准打造西北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积极发展轻工纺织产业。围绕轻工纺织区块,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服务,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轻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纺织新材料,引进培育高性能合成纤维、生物基纤维(氨纶)、溶剂法新型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及下游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突出“高端、绿色、新技术”特色,打造“纺织原料供应—产品研发监测—生产制造—大型集散贸易—纺织品仓储配送”完整产业链条,引进服饰服装生产加工项目,推动轻工纺织产业加速集聚壮大,打造宁夏绿色轻工纺织生产基地。

推进制造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器联网、业务联网、服务联网集成。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对接骨干龙头企业平台,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产业链协同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升级,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县财政通过财税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辖区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提升经营管理环节大数据应用水平,实现经营活动智能化。

专栏3 特色工业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1、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实施建设香水梨精深加工厂1家、肉牛精深加工1家、肉羊精深加工1家、粮油精深加工4家、枸杞精深加工1家、马铃薯精深加工1家及华润五丰6万头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二期项目、“西海固”土豆、杂粮制酒精、“五香居”卤制品加工等项目。

2.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项目:以中车株洲风电整机装备制造、华润电力宁夏运检基地为依托,发展集风机、塔筒、叶片、轮毂等零部件制造、风电机组运维、备件、大部件更换和技改于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和运维基地和集光伏电站、光伏装备制造、零件制造、运行维护于一体的光伏产业基地。

3.产业孵化园建设项目:建设海兴工业园区孵化园标准化厂房四期。

第三节 加快服务业提质发展

以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和增强效益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多措并举发展新业态,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服务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到2025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4.8亿元。

推动商贸物流产业扩量提质。构建以“两核四镇”为中心的全县商贸网络格局,重点发展商贸、交通物流、农贸、旅游配套等服务业。依托外联高速通道,合理布局建设大型货物集散型物流园区,承接沿海地区至西北、新疆、西藏的专线物流运输中转业务,着力打造集农贸、商贸、现代物流、汽车销售、汽修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后运维市场全产业链。组建海原县运输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搭建海原县货运物流大数据平台并与宁夏“一平台”“两支点”“三线路”多式联运网络数据共享,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和物流联运配送网络,实现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城乡物流站场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城际、城市、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统筹布局城市综合服务体、便民市场、交易中心、商超及特色商业街等基础设施,全面推广“互联网+”广泛应用,提升产业发展品质、发展效益、发展效率。

加快升级电子商务产业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扩容提速,补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和物流仓储设施,鼓励生产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商贸物流配送企业快递站点提质增效,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着重解决由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效应,争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至2025年,建设4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电子商务示范镇、15个电子商务示范村,10家电商标杆经营主体,新增电子商务市场主体20家,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特色餐饮业。坚持“树品牌、促升级、联链条、建标准、育队伍、保安全”发展思路,加快制定海原特色餐饮标准化生产规范,加强对传统菜、特色小吃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研发及推广;支持组建餐饮协会,扶持一批餐饮龙头企业、培养一批高素养厨师,打造特色餐饮示范店、美食街(城),支持发展“联营店”“连锁店”。支持团膳食材供应企业开展社区生鲜配送业务,加快推进智能化货柜建设,提升绿色农产品和食材的配送服务水平。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非遗文化餐饮团队以及特色餐饮店“走出去”,把海原县特色小吃、牛羊肉、特色厨艺推向区内外拓展。到2025年,打造特色餐饮体验街2条,特色餐饮示范店100家,培育餐饮连锁企业3—5家。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落实中央、区、市金融纾困政策,完善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继续引进银行、保险在海原县注册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金融网络服务进村入户、进园入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海原县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开发新产品。依法组建海兴开发区现代投融资公司(国有公司),增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投融资能力。积极发展融资担保业务,争取设立海原县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业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着力加强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密监管隐形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制定海原数字经济培育实施方案,落实优惠政策、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对接中卫云基地入驻企业及区外数据产业公司,大力引进从事系统运行维护、呼叫中心、网络安全、专业咨询、人才培训、软件开发等大数据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开展数据分析、数据咨询服务、数据资源服务、在线数据服务、数据平台服务等业务。引导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旅游、养老、商贸服务、文体活动等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在海原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建设农村大数据中心、数字商铺、数字工厂、数字扶贫车间、数字农业示范点、数字企业等,培育数字化企业经营主体,培训一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人才,助力“数字海原”建设。

多样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强化县城、海兴开发区、中心镇生活服务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服务质量优、功能完善的产业示范街、体验店、网络打卡消费场所,引导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向集聚区集中。强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质量、发展效益。探索体育设施市场化运营,试点发展会展服务产业。

专栏4 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1、现代物流园建设项目:实施海原五丰肉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实施李旺物流中心三期、海兴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和海兴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项目;建设2000综合性的县级生鲜农特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和1800县级物流快递仓储配送中心及办公楼等配套设施

2、海原县电子商务提升项目:实施全县电子商务示范点提升改造,建设4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电子商务示范镇、15个电子商务示范村,10家电商标杆经营主体,新增电子商务市场主体20家。

第五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全县230万亩耕地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地长制”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施策,着力建好高标准农田,有序推进山坡耕地旱作梯田建设。推广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有条件旱作区推广覆膜保墒,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在压砂地和旱作耕地扩大轮作休耕,缓解土壤压力。

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努力实现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管理节水。着力推动扬黄生态灌区和库井灌区节水设施改造,推广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互联网+灌溉”体系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产业。从严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进作物结构性调整。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监督工作,对取用地下水全面实行总量管理和计划管理,全面关闭企事业单位自备机井,有序推进农业灌溉机井计量控制和关停工作。202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3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

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优先推广使用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积极发展智能化、信息化农业设备,推广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统防统治融合,推进种植业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高科技农业气象装备、病害防治及监测,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处理设备、设施农业装备及智慧型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水平。到2025年,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加大高端肉牛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制定高端肉牛产业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建立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完善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村进企服务制度,建好中国(宁夏)良种繁育中心、滩羊保种繁育场、优质饲草良种扩繁基地及推广基地、马铃薯育种和新品选育基地等建设,扶持一批农业产业科技园区和标准化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从品质繁育推广、技术集成创新、产业技术体系等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和贡献率。2025年,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专栏5 农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1、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新建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田,20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改造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田;对65万亩耕地实施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工程。

2、坡耕地新建及改造提升项目:新建坡耕地贺堡河5393亩、马营河9096、冯湾10008亩、米湾7579、配套建设生产路及其它设施。坡耕地改造提升项目,清水河改造26278亩,西河流域改造314692亩;郑旗河改造81450亩;杨明河流改造24689亩;贺堡河流域29503亩;马营河流域72706亩;杨坊河流域8756亩。

3、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实施中国(宁夏)良种繁育中心、滩羊保种繁育场、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瓜菜种苗快繁基地等6个项目建设。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集中开展“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鼓励农村生活污水多样化收集、多样化利用。大力实施农村绿化建设,重点围绕广场巷道、宅前屋后、庭院开展植树造林,培植经济果林。抓好古树、老泉、渠系等保护,水体岸线、过境沟渠等生态化整治,把美丽村庄同步建设成经济型、生态型、景观型绿色村庄。到 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达到35%以上,创建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自治区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乡镇1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推进农村道路、饮水安全、交通物流、供电通信、村庄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抗震宜居农房改造工程,改造集镇客运站,因地制宜完善旅游集散、商贸零售、供销、紧急救助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乡村综合服务系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着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等应用晋及。到2025年,自然村硬化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抗震宜居农房改造10000户、农村常住户供水普及率稳定在99%,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均稳定在100%

推进乡村法治文明建设。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涉农执法、司法、普法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大法律明白人培训,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自觉法学法守法用法,着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探索开辟我县法治护农、法治强农、法治兴农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坚实的法治基础。到2022年,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符合海原实际、全社会合力推进、农村群众满意的法治乡村建设格局。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农业+”新业态新产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业态产品。推进产业融合新载体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聚力打造高端肉牛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及田头市场和展销窗口,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产业融合示范村,支持贾塘打造农贸产业中心镇,成为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衔接落实好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建立统一的承包土地信息数据库,向土地流转、抵押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方面应用转化,实现“以网管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积极推进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盘活利用,探索“空心村”整治路径。有序推进办理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海原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加快全县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建设,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实行政经分离,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优先在城郊村、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村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行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改革成果。清理废除各种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营造有利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环境。

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农业风险担保企业、民营金融企业为补充,保险机构托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农村网点布局,积极引进其他金融企业互补,回归农村金融市场,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供给。健全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方式,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农村产权要素抵(质)押信贷机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专栏6 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1、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史店乡田拐村、史店村、米湾村、苍湾村,西安镇胡湾村,贾塘乡贾塘村,李旺镇北滩村等累计25个村。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打造5个特色鲜明一二三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园区;打造3个自治区级农旅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庄);新建1个杂粮香醋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自治区级李旺产业强镇。

3、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改造农村户厕1.25万户;打造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20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建17座灰土填埋场、新建3座大件垃圾拆解分选加工中心、新建2座有机肥加工厂、新建15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配置分类宣传厅300个、户用分类桶40000个、分类收集车300辆等,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80%以上。

4、抗震农房改造项目:改造危窑危房及抗震房10000套。


第六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国土空间合理布局,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山川共济、城乡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坚持人口与资源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整体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划准划优划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用规划管控活动、保自然、促修复,构建更加清晰的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完成《海原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编制并按程序报批,衔接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海原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南华山生态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批后管理工作。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妥善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严格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开发。《落实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开展定期生态保护评价和保护红线成效考核。加强国土空间生态建设,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监督实施,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镇生态建设构建绿量适宜、布局均衡、稳定高效的生态空间。控制生产用地增加幅度,对土地用途进行严格管制,整合现有生产空间,保障生活用地,扩大生态空间,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提升生活空间品质。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中心城区品质发展。围绕县城打造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商贸中心的定位目标,聚焦城镇功能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服务品质提升要求。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市政道路升级、公园、广场、绿道、公共停车场、市政管网、商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便民市场,补强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区文化遗址保护、文化记忆工程开发、老街巷形象改造建设;推进县城与同海高速、黑海高速连接区城市公用品牌形象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城镇管理服务相融合,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牌影响力。

协同推进海兴开发区快速发展。持续完善海兴开发区道路、消防、通讯、治污等基础设施,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大力提升服务环境、营商环境、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布局、社会事业一体化布置、招商引资一体化考虑、重点项目一体化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干部交流统筹安排、重大事项共同商定等具体措施,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县区一体”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县城和海兴开发区一体发展、协同发展。

大力推进县城棚户区改造。聚焦县城棚户区(房)最大的短板弱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建设美丽新海原、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为目标,启动县城棚户区改造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强化棚户区(房)改造安置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用好用活财税支持政策,创新资金筹措方式,鼓励县属国有企业,依法引导县外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及投资公司、金融单位等主体合规性参与县城棚户区(房)改造及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严控债务风险,推进品质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工作顺利进行,到2025年,基本完成棚户区及县城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用现代思维和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手段管理和经营城镇,健全城镇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优化县城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补足短板,维修和安装一批信息化交通卡口设施,强化乱停、乱行等违规违法和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打造人车和谐、秩序井然的交通环境。强化城市清洁管理,推动“背街小巷”和城镇街面综合治理,提高道路清扫率,加强物业、商户等主体规范化管理,构建干净整洁城镇空间。加强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城市文化在建筑、广场、公园、街巷、亮化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有魅力有品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加强城市信息化体系综合建设,着力推进“海原城市大脑”综合智慧平台建设,构建涵盖交通、环保、执法、市政、监察、服务等多领域智慧体系,提升城镇信息化管理水平。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本定位。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有效保障住房建设用地供给。合理增加改善型住房,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筹集储备一定规模的人才安居住房。着力解决新市民等困难群体住房,配套建设一定量的政策性租赁住房,稳步实施共有产权住房建设,满足社会各类人群住房刚性需求。建立健全房地产开发资金监管制度,消除房地产市场非法金融隐患,加强高债务房地产企业监测和预警处置,严防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社会问题和金融风险。

专栏7 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项目

1、城市住房建设项目:1)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县委小区、政府小区、老建行小区、园丁小区等2000年以前建成的22个小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2)棚户区改造项目:对县城5300户棚户区(房)改造项目;(3)县城住房建设项目:县城开发东盛开发小区、万福开发小区、惠明开发小区、东城开发小区文旅小镇8个商住小区。建设南苑安置小区和益民保障性住房小区二期;(4)海兴开发区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建设永康街西侧商贸综合体项目及配套水暖电等附属工程。对保障房小区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及完善红宝、上上城、凤凰园、丽水铭城、丽景铭苑五个小区配套设施。新建开发海兴二小北侧、苋麻河北侧高档商住小区。

2、海原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城市集中供水建设项目: 加快县城供水系统建设,新建池13000 m³蓄水池,1座日处理10000 m³净水厂、铺设给水管网28.4km;实施老旧小区水表更换改造,安装12000块智能水表。(2)城市集中排水建设项目:铺设污水管网16.48km、铺设雨水管道11.8km。海兴开发区城区90km市道路际人行道进行整体维修改造,配套维修给排水管网及检查井;(3)城市集中防涝建设项目:实施北坪路延伸段、县医院门口、县一中、万福路易等涝点积水排出工程,建设县城东片区、西片区排水防涝截水沟10km;(4)城市集中供热项目:改造升级西、北、南三个区域集中供热设施;新建(改扩建)换热站29座,新建一级网5700米、二级网6900米,改造老旧管网22公里。海兴开发区实施南北区供热改造工程,南北区供热站各增加一台40蒸吨锅炉及智能环保基础配套设施,管网铺设20km;(5)城镇供电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新建南北210kV变配电站(变压器),新建310kV开闭所;新建LED标准路灯810盏。

3、城市道路建设项目:1)城市综合管廊试点建设项目:试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5km2)县城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对荫东路(政府街-万福路)、东城路(南门广场-政府街)、兴盛西街(华山路-西河路)、南门地下通道等城区1516km的市政道路进行改造提升;(3)县城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停车场18处,占地总面积约180亩,提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新能源车位不少于300),划定路边停车位3000余个;(4)开发区道路连通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工业园区道路连通、永康街延伸段(兴源东路至金源路),共计10km,完善其基础配套。积极谋划推进海原火车站公交枢纽、物流场站等综合性项目建设。

4、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步行街改造项目: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保护项目:完成古城墙砌筑保护、亮化等900米;古城墙遗址内公共建筑正立面改造改造面积57000㎡;(2)城市步行街改造项目:对大巷子、古玩街、复兴巷街道改造12320㎡,外立面改造约22200㎡。

5、城市消防(人防)建设项目:改造提升现有消防站老旧设备,新增消防救援站3座;新建不低于1.5万㎡的避难场。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动中心镇创新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的原则,聚焦优势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中心镇。李旺镇打造成为汽车运输、现代物流、汽修服务、创业创新、教育培训五大功能为一体的西北第一交通运输中心镇;贾塘乡打造成为农业种养殖新品种试验示范、产品精深加工、农资贸易交易、农业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特色农贸中心镇;西安镇打造集历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田园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文旅古镇;七营镇打造集商贸物流、农副产品批发、交通运输等多功能为一体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商贸中心镇。

推进美丽集镇(村庄)建设。突出乡村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加快补齐乡村建设发展短板。着力实施美丽集镇建设,推行“主导产业+设施配套+绿色生态+特色风貌+旅游发展+现代治理”模式,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集镇功能,把集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产业辐射带动强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实施美丽村庄建设,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实施规划引领、产村融合、农房改造、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基层治理“九项任务”,抓好环村林带林网、广场巷道绿化,庭院及四旁经果林和经济作物培植,古树、老泉、渠系等保护,水体岸线、过境沟渠等生态化整治,把美丽村庄同步建设为经济、生态、景观绿色村庄。到2025年,打造5个美丽集镇、100个美丽村庄。

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促进有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力度引导关庄、红羊、九彩、李俊、甘城5乡边远农村人口向县城和海兴开发区有序转移,有序引导其它边远农村人口向着集镇中心转移,继续推进关桥、树台、贾塘3乡撤乡设镇进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入学、看病、信贷、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力度培训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规范用工企业管理制度,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维护进程农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优化乡村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指标交易制度。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发展,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重点镇延伸,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参与管护运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统一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探索城乡联合办学模式。建设城乡医联体、医共体,构建城乡医院结对帮扶机制,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向镇域集聚,在乡镇大力发展服务业,把乡镇建成乡村的经济中心。

专栏8 城乡融合重点建设项目

1、特色小镇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李旺、西安、贾塘、七营、李俊5个特色小镇改造提升工程。

2、美丽集镇建设项目:实施高崖、甘城乡、红羊乡、关庄乡、九彩5个美丽集镇项目。

3、美丽村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水洼村、堡子村、段塬村、北海村、园河村、白吉村、菜园村、小河村、范台村、关桥村、高崖村、韩府村、徐坪村等100个村。

第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强化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强化功能、服务发展,以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综合交通体系

畅通交通外联通道。配合好宝中铁路(海原段)复线项目(国铁I级,海原境内55km)建设,推进海原火车站客运、货运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环县—海原—中川铁路(国铁I级,海原境内144km)、太阳山至海原(海原县境内55km)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建成银昆高速海原段、海原至平川、寨科至海兴高速公路,加快推进中卫至海原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三纵一横一联”高速路网。有序推进县城主干路网与同海、黑海高速,海兴开发区与福银高速公路连接通道、海兴开发区与海原火车站联通项目建设,形成便捷畅通外联通道。

提升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G344线李旺至同心段、S204线李旺至史店段、S205线中卫至下小河及西安至关庄公路、S103线同心至海原段、S311线下窑村至黑窑村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构建“四纵三横一联”干线公路网建设。持续推进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有序推进旅游公路、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工程建设。重点整治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路段,加快改造四、五类农村公路危桥,消除农村公路安全运行隐患节点。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健全县、乡、村全覆盖的路政管理网络,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制机制。到2025年,提升改造干线公里290km,改扩建农村公路里程420km,新建里程500km,通车里程预计达到3820km,公路密度达到59.92公里/百平方公里。

加快交通智能化建设。建设县城及海兴开发区数字化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对现有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等信息设备进行维护和改造升级,全面消除县城和海兴开发区交通信号指挥盲点。全面推动出租车、公交车、客(货)汽车等安装智能化监测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动态化监管。推进节能环保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交通运输装备体系和运输组织体系建设,开展行业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完善公共自行车布点,强化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监管。在工厂、小区、城镇停车场等地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及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构建“高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现代交通智慧体系。

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优化既有班线车型、运行密度、票价,推行“互联网+”班线客运、通勤等定制化业务。积极推进长途客运公交化改造。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快城乡客运公交场站、首末站、停靠站的建设。强化铁路客运场站与城市客运场站一体化联动,开通县城至海原火车站客运专线,便捷旅客一体化换乘。探索开发“潮汐”公交运行专线,积极支持农村客运公司化、公交化、区域化、网络化改造,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打造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专栏9 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1、铁路建设项目:实施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增二线)及海原县火车站项目,推进环县-海原-中川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2、公路建设项目:1)高速公路建设:建设S50海原至平川(宁甘界)段及寨科至海兴段高速公路、S45中卫至海原高速公路、海原至西吉高速公路;(2)干线公路改造:G341线西安至盐池公路、G344线头营至李旺镇公路、S204线李旺至史店公路、S205线西安至关庄公路、S205线沙中卫至下小河公路、S202线海原县境内全段、S103线同心至海原公路、S311线下窑村至黑窑洞(宁甘界)公路;(3)专用道路工程:海兴区至S311(南城)旅游公路、高崖至海兴产业公路(扬黄特色产业廊道路);(4)农村公路改扩建(新建)项目:新修二级公路62.5km、三级道路110km、四级农村公路150km及其它连接道路80km

3、交通公共服务建设:新建公交首末场站6个,公交车、城市执法车等公共车辆全部更换新能源车,新建充电桩300座。

4、智慧交通项目:打造交通化智能平台,构建构建“互联网+交通”的现代化交通控制系统。

第二节 构建智慧水利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聚焦水利工程体系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优化水利工程布局,巩固完善“蓄、提、引、灌”水利设施。重点抓好石景河、五营、中河、米湾、八斗、老虎沟等22座中小型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宁夏中部干旱带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和清水河城乡供水调水工程及重点河流水系连通工程。有序推进扬黄灌区、库井灌区配水管线、泵站、蓄水池等水利设施改造提升,积极推广“互联网+灌溉”水务管理系统,补齐现代设施设备,构建现代智慧水利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开展悯塘、曹洼、南坪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依法清理水源地保护范围内违法构筑物、养殖户等,配齐水源地监测设施,制定特殊条件下的饮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全面推进三河、七营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扩容城市备用水源,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稳定。加快实施甘盐池—树台供水管网联通工程,改造提升城西、城东、李俊、扬黄四个片区配水管网。推动“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智慧设施及设备。新建县水务总调度中心1处,李俊片区和红羊片区管理站2处,水利工作站18处。推进“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水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99%,水质达到率100%,水量满足用水要求。

专栏10 智慧水利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1、重大调水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海原县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镇供水工程;清水河城乡供水工程;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

2海原县农村供水改扩建工程实施海原县“互联网+农村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改造及人饮工程自动化信息化工程等重点项目。

3、应急抗旱水源工程项目:建设七营、三河、郑旗、李俊、海城等11个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4、水库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石景河、五营、中河、米湾、八斗、老虎沟等22座中小型水库。

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改造提升海子水库、曲湾水库、张红湾水库、苋麻河水库、怀沟塘水库、郑湾水库、存家山水库、大路沟水库、堡子沟水库、堡子台水库10座水库。

6、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西安灌区配水工程项目、三塘灌区(后塘)配水工程项目、三塘灌区(贾塘、王塘、包家山片区)配水工程项目、红城灌区水源替换工程项目、郑旗灌区水源替换工程项目、扬黄灌区生态化灌区建设工程、库井灌区生态化灌区建设工程。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机遇,实施“宽带宁夏”工程,有序推进城乡网络扩容提速项目建设。支持以无源光网络(PON)、以太网、无线网络等技术改造提升,推动Ipv6在多领域的全面部署和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县城、海兴开发区、集镇、园区、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区“多杆合一”5G智慧杆塔建设,实现5G基站重点地区全覆盖,提升5G信号覆盖面,推进5G商业化进程。

加快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依托“云天中卫”和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一站式”指挥中心,以“5G+千兆光纤+千兆WIFI+物联网”的智慧网络应用载体。着力建设海原县城市大脑、城市运营综合指挥中心和云会议、云乡村、云社区、云医疗、云教育、云民政、雪亮工程、互联网+网格的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平台,形成“一脑一中心”+8个子应用平台。拓宽智慧应用体系在旅游项目应用,鼓励景区(景点)推出云游览、云观赏等服务。有序推进数字智慧应用体系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设施领域的应用,助力文化产业升级。

第四节 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

持续优化全县电力网架格局,抓好天都山至华中±800kv输变电及换流站和750kv交流工程,有序推进33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及35kv线路工程升级改造,接续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满足城乡动力电用电需求。全力推动海兴工业园区电力升级改造工程,满足工业园区用电需求。实施天然气一体化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华润七营、树台等风电项目建设,探索产业与光伏融合发展,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光伏农业、光伏牧业产业。推动县城、海兴开发区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储能电站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清洁能源保障供应体系。

专栏11 新型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1、新型基础设施及智慧应用体系建设项目:1)以“5G+千兆光纤+千兆WIFI+物联网”的智联网络为应用载体,建设“海原云”“城市大脑”“智联网”及5G基站32处;(2)新建海兴开发区城市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项目。

2、新型能源设施建设项目:1)天然气一体化综合利用项目、华润七营和树台35万千瓦风电项目、华润海原呱呱山二期15万千瓦风电和水洼分散式10万千瓦风电项目;(2)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在县城和开发区、四镇安装充电桩250台座;(3)海原县电网改造项目:新建10KV线路15.6公里,改造64公里,新建低压线路54.79公里,改造线路31.57公里,新建和更换配电变压器32台;(4)海原县输变电工程:天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天都山至华中±800kv输变电及换流站和750kv交流工程,33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项目。(5)海兴工业用电升级改造(双电源)工程:主要建设由330KV郑旗变至110KV秀山变、110KV秀山变升级改造、110KV秀山变配出510KV线路、330KV固原变至330KV海兴开发区变。

第八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打赢打好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植绿增绿“三个大会战”,建设河畅水净岸绿、天蓝地绿水美的生态体系。

第一节 打好生态保护大会战

实施草原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构建绿色生产生活空间。重点抓好西华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建设,加大天然草地封禁保护,科学合理开展人工植草,切实做到保护草原、科学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序推进北部荒漠化草原生态修复区治理,实施草原补播、人工饲草种植等项目,集中营造以灌木林为主的防风固沙林。推动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在迁出区因林制宜采取抚育改造、补植补造、树种更替等措施。加快推动盐湖湿地、海子湖湿地和石峡口水库湿地等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林草多功能发展。到2025年,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6%以上,湿地面积稳定在8235.92公顷,保护率58%

加强城镇生态治理工程。县城和海兴开发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城区防洪排涝系统改造工程和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在县城建设储水池塘、湿地公园、绿化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在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铺装透水性地砖。科学布局城区绿网,划定县城和海兴开发区绿地系统的绿地保护范围,加大城市绿地公园建设,逐步增加城市绿地,加快“两城”生态屏障建设,努力实现“两城”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标。探索推进“韧性城市”发展模式。2025年,县城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绿地率不小于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23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一河七流域”水保生态结构为重点,围绕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区,把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分别对西河、贺堡河、杨坊河、郑旗河、马营河、杨明河流域河道及岸边进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沟坝地、淤地坝等水保治理工程,实施老旧坡耕地提升、山坡耕地旱作梯田改造、山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山沟洪漫坝地建设等措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目标。推动发展沟域经济,因地制宜编制沟域高质量规划,做到一沟一规划,一流域一特色,做强沟域经济。到2025年,水土流失治理度达76%

实施水旱灾害治理工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坚持上下游统筹、干支流共治、左右岸齐抓,对标“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开展清水河、西河等11条县级河流、47条乡级河道和67条危害村庄、学校山洪沟生态治理。到2025年,11条县级河流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建水库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防洪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制,建立多元化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机制。持续开展非煤矿山和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乱采滥挖行为。重点对西安镇园河村、七营镇盘河村、高崖乡红古村、三河镇红城村等9处历史遗留采矿坑开展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依法依规对清水河、西河、苋麻河、中河、杨明河等流域矿坑进行关停,启动削坡、回填、覆土、复绿等恢复治理工作。到2025年,完成矿山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1.19万亩。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加强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瓜瓜山、石峡口水库、寺子口水库、海子湖湿地等重点区域远程监控系统、野生生物保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和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植物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私自贩运野生动物,盗挖野生植物及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方案,强化入侵物种登记备案、监测控制,系统开展相关防治工作。


专栏12 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建设项目

1、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西华山、月亮山等草原生态修复6万亩;实施苋麻河、中河、清水河砂坑、砖厂恢复15处矿山生态修复。

2、城镇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绿地(林地)1000亩;新增城乡绿化造林面积5.2万亩;新建24个公园及绿地项目;新建城镇绿道15km。实施牌路山森林公园综合提升工程;海兴开发区实施生态环保治理提升、苋麻河标准化防洪堤防及生态廊道工程、凤凰公园建设、凤凰山生态保障绿化。

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清水河、西河、杨明河、郑旗河、马营河、杨坊河、贺堡河7条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河道治理总长度约323公里。

4、废弃矿山整治项目:对苋麻河、中河、清水河开展采砂坑、砖厂恢复15处矿山生态修复。

5、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清水河段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规模为101公顷;西河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规模340公顷。

6、山洪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清水河流域山洪沟治理14条;马营河流域山洪沟治理13条;西河流域山洪沟12条;杨明河流域山洪沟治理8条;郑旗河流域山洪沟治理4条;贺堡河流域山洪沟治理13条。


第二节 打好污染治理大会战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全地域全时段全过程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全面推进县城居民采暖方式转变,实现县城清洁取暖目标。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煤改电”和乡镇清洁煤配送中心体系建设,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严格管控道路运输、城乡建筑工地等施工扬尘,推进工矿企业厂(场)区扬尘综合治理,推广“互联网+”技术运用,实施在线监测,加强日常巡查和处罚力度。加强移动污染源防治,开展柴油货车污染综合治理,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更新,强化车辆登记、检测、维修、报废全过程管理。全面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强化饮用水水源隔离防护设置、违法违规项目整治,制定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洪水和干旱等特殊条件下供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完善物资储备。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升级和污水处理厂(站)扩容提标工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拓宽再生水回用渠道。全面加快乡镇驻地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并向邻近农村延伸,提高污水收集率。有条件村将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散养畜禽粪污等统筹协同处理。加快推进清水河海原段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对黑臭水体及污染河、湖、沟道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严禁在清水河两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确保清水河入河口水质达标。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系统开展工业固废垃圾、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电子垃圾“六废联治”。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和场所。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机动车维修废矿物油、废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含有重金属污染废弃物等非工业危险废物排查,逐步推进规范化管理。强化医疗废物管理,切实做好分类、收集、贮存、处置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危险废物100%安全处置。加大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整治,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

专栏13 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建设项目

1、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和精细化监管建设项目:实施清洁煤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新建乡镇清洁煤配送中心7个;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累计采购2180辆,(其中采购除雪车5辆、清扫车25辆、垃圾车150辆、保洁车2000辆等环卫车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监管,全县安装30个微型监测站点,在出租车上安装30个车载空气质量检测仪。推进开发区南北区供热站煤改气工程,改造提升城区西区供热站3座,新建换热站座2座,新建30个微型监测站点。

2、城乡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对海原县老城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已拆迁的企业原址进行恢复治理;实施海原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对50处农村水源地进行保护。

3、水污染整治建设项目:1)县城污水整治建设项目:实施海原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应急调蓄池工程及海原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实施城市中水利用项目,新建一座2000m³蓄水池,配套加压泵站、中水管道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套铺设县城绿化用中水管道22公里;新建乡镇一体化污水处理站9座及配套建设排水管道;(2)海兴开发区污水整治建设项目:实施污水收集,雨污分流工程,主要建设雨污分流系统,改造污水管道约90公里,建设1万方污水收集稳定池一座及供配电、自动监测等系统。疏通城市雨水盲井,完善相关雨水收集管网,与苋麻河水坝连接,将雨水储存于水坝中,用于城市景观用水。

4、农村水系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清水河流域乡级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西河流域乡级河道治理建设项目;杨明河流域乡级河道治理项目;郑旗河流域乡级河道治理工程项目;贺堡河马营河、杨坊河乡级河道治理项目,治理河道210公里。

5、城乡环卫设施建设项目:1)大力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建设7座垃圾填埋场,新建史店、七营、高崖3-5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压缩中转站23个。在县城补建公厕8座,改扩建共50座;(2)海原县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设施建设项目:新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1座、在街道及公共场所配置新建10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分类垃圾亭600个、分类垃圾桶2400个、智能分类收集设施100个、分类收集车10辆等;(3)建设城乡垃圾无害化循环利用项目:位于三岔河商混站北侧,总占地约50亩。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打好植绿增绿大会战

实施水源涵养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以水定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精准规划,精准造林。实施南部水源涵养工程,重点推进以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主山脉为中心,沿河流、山脊向两侧辐射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在年降水400mm以上地区域集中推行乔灌混交林建设,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250mm—400mm降水线区域进行草灌乔结合保护修复,因地制宜改良天然草场,有序推进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持续推进250mm降水线以下的区域禁牧封育保护,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林长制”体系,确保一树一木专员专管。2025年新增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未成林补植、退化林修复不少于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22%

实施城乡绿化造林工程。压实城乡绿化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城乡绿化养护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植护并重,有序推进县城、海兴开发区及周围绿化工程,集镇、村庄、学校、医院、乡镇周边、河流水域、水库、塘坝、农田、空心村等区域绿化工作。接续实施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两侧及路网节点绿化,打造公路景观带、生态景观廊道。到2025年,新增城乡造林面积5.2万亩,主干道景观绿化率达85%以上、新建和改造10条及以上主干道林带,绿化50个村庄且每个不少于1000、新建1000亩以上城市森林公园或生态湿地公园1个。

专栏14 植绿增绿重点建设项目

1、南部水源涵养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围绕南华山、月亮山、西华山外围实施水源涵养林提升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工程内容),累计实施面积不少于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22%

2、城乡绿化造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工程,总长度120km;实施绿化50个村庄及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绿化面积约5.2万亩;新建1000亩以上城市森林公园1个。


第四节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政策引导、规划管控、行政执法、市场倒逼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全面推进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林废弃物、农田残膜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绿色化。到2025年,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培育生态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在红羊、九彩、李俊等400mm降水线以上区域发展大果榛子、红梅杏、花椒等生产基地;在甘城、郑旗、贾塘、海城、关桥、史店等250mm-400mm降水线区域发展文冠果、红梅杏、枸杞、香水梨等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经济林及庭院经济林,打造“一户一品”“一村多品”庭院产业格局。加强经济林苗木繁育、休闲采摘、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新增经济林5万亩。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深入推进“生态园区、绿色工厂”创建,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和公共环境综合长效整治,分类清理清退“僵尸项目”。深化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严格实行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管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低能耗产业。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计划,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排污权、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绿色信贷等市场化节能减排制度。到2025年,打造 “绿色工厂”2个,海兴开发区争创自治区生态示范园和低碳示范园。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活空间。制定海原垃圾分类管理细则,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有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及就地分类,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和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推进绿色慢道工程建设,完善县城公共交通及自行车服务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电商等创建,推广绿色居住,引导居民绿色家用、绿色旅游、绿色穿衣等低碳生活,培育节能环保意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到2025年,全县80%党政机关达到创建要求,70%以上的城乡家庭、学校、社区达到创建要求,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第五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镇和产业发展,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建立节约集约、高效高质、多集多项水资源利用体系。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控起来,把再生水用起来。健全用水总量、水耗标准、地下水位管控等约束指标体系,对接近或超过地下水开采总量指标的区域,实行新增取水许可限批制度,制定覆盖全县各领域的节水定额标准。加快推进城镇智能水表更换,补齐城市中水利用设施设备。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产业发展,实施工业节水增效计划,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设备的应用,开展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工业园区(海兴开发区)建设。严控引黄灌区用水,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到2025年,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全县耗水比例降至90%

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严格能耗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项目落户本地,加强重点工业用能单位用能管理和节能考核,完善节能监管机制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对能耗未达标企业严格落实用电加价的阶梯电价政策。全面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节能减排监察。加快城乡电网线路、城镇供暖设施设备等改造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每年全县单位GDP能耗完成区、市下达目标任务。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守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农用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严管城镇开发边界,全面清理处置闲置土地,依法依规收回长期占而不用、围而不建的土地,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强化“亩产效益”评价,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海兴开发区低效工业用地和厂房再利用,推动新增用地向城区和民生领域、乡村产业发展领域集中,落实好乡村产业“点状供地”。稳妥推进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省、跨县交易。到 2025,全县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比例完成区市目标任务。

专栏15 绿色节约集约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1、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草业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有机质还田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2、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再利用项目: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新建规模达到10万吨以上饲草加工中心2个;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3、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种植经济林5万亩,新建蓄水池11座,铺设田间管道1.5万米,扬水泵站3座,修建田间道路48公里,新建烘干房50座、保鲜储藏库1000座及配套建设其它附属设施设备。

4、绿色工厂建设项目:打造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能源低碳化、废弃资源化“绿色工厂”2个。

第九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强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扶持政策,统筹运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担保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并引导群众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公益岗位,积极培育新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关注重点群体就业,落实援企稳岗、就业援助等政策,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助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建立全县高效便捷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就业指导。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建设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双创”园区,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积极招纳一批在外成功的海原籍企业家、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回乡创业。引导能工巧匠及文化传承人等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等载体,发展创意产业。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一带一”“师带徒”等精准服务指导。强化新市民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新行业、新工种、新职业,引导新市民创业就业。适度扩大早市、夜市、便民摊点规模以及便民市场摊位数量,促进灵活市场化创业就业。到2025年,培育创业实体2500个、创造新岗位5000个。

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对失业人员、农民工、企业经理人、服务人员、劳务转移人及高素质农民等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用好失业保险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激发在岗职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最低工资调整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到2025年,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次。

第二节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依法保障最低工资调整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工资薪酬。进一步落实个税改革,经营主体减税降费,切实降低教育、医疗、生活物资的价格,减轻城乡居民支出压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及时调整低保和价格补贴、民政补贴标准,保障转移性收入。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广优秀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好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合作方式,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修订城乡土地征收及附着物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财产性收入产品,引导居民规范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转化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三节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发展。不断扩增基础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快速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稳步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有序推进教学点撤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幼儿入园率。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程,全面推进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扩建工程,构建起人口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的优质均衡发展格局。推进高中教育现代化建设,增加学位与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服务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产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为导向,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抓好职业中学改扩建、新建第二职业中学,现代实训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职“3+2”培养计划,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融合发展,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聚焦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要求,开办高素质人才培训班,完善资格认定标准,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力争到2025年,将海原县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校园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创新育人机制和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素养能力建设,启动新入职教师“起航计划”、青年教师“青蓝计划”、优秀教师“卓越计划”和“名师工作室”、职业教育“双师型”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聚焦音、体、美、计算机等薄弱学科领域,加大招聘力度,持续抓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深化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支持、倡导和引进高水平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交流轮岗制度。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开展全县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规范民办教育,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办好继续教育,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培育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16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重点项目

1、学前教育建设项目:新建海原县第七、八、九、十幼儿园、海兴第三幼儿园;新建乡村幼儿园23所;幼儿园设备配给32所。

2、义务教育阶段建设项目:新建海原县第六中学、海兴开发区初级中学和海原县第八、九小学;改扩建郑旗、贾塘、李旺、七营镇等中小学41所改扩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260所供暖设施改造;建设25所学校教室周转用房;改扩建75所学校厕所。

3、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海原一中、海原回中、海原县兴海中学扩建工程,提升学位供给,配套及相关设施设备。

4、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实施改扩建海原县职业中学、新建海原县第二职业中学并配套其相关教学设施及设备。

5、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互联网+教育”项目建设,大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教学能力。

6、体育事业建设项目:新建海兴全民健身中心、县城体育公园、18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0平米带看台篮球场)、18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场和东城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

第四节 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医疗卫生体系、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升全县医疗服务机构硬件设施,配齐医疗机构设备,新建海原县急救中心、全民健康体检中心,推进县医院、宁南医院、县中医院增建传染病大楼、发热门诊、相关科室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推进社区标准化卫生站全覆盖,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争创三级乙等医院2个,支持宁南医院改扩建,建设宁南地区区域性医疗中心。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推进基础网络扩容改造,完善居民健康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健康码,推进电子健康码融合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与区内定点医院会诊互联互通,着力打通与“京宁、闽宁”对口帮扶单位之间的远程会诊渠道。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提升检查质量,建立区、市、县三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推进互联网医疗资源下沉,将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到下一级直至行政村,让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创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县。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国家免费疫苗人人接种,不断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加强疾控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高标准组建海原县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现场救援应急处置设备,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检测、治疗和随访管理,完善防控体系。强化对地方监测、分析,完善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和应急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多措并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点抓好县中医院能力提升,新建海兴中医院,补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有序推进村卫生室中医事业发展,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面向中医院校和名中医师承徒弟招聘。支持名中医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畅通药方审批渠道。鼓励中医传承人及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开办中医诊所。2025年,100%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

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医药卫生人才结构与分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订单定向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全科医生。备案制增加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编制。利用自治区级交流合作平台,统筹推进帮扶指导和外出研修学习工作及黄河“名医”中医发展计划落实“千名医师下基层”“凡晋必下”制度,促进高层次人才下沉乡镇卫生院帮扶提升。建立卫生人才县域流动机制,持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医疗卫生基础实用人才培养。到2025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创新机制。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落实生育政策,推进计生工作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大对缺陷儿的诊治和关爱等政策倾斜力度,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普惠托幼机构(设施)建设,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育龄夫妇合理安排生育。加大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重要性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氛围。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专栏17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建设重点建设项目

1、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海原县人民医院救治能力提升、海原县医学影像中心、海原县临床检验中心、县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及重症医学科综合楼建设、海兴中医院(新建)、专科医院、海原县郑旗、李旺、海城、红羊、杨明卫生院能力提升及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楼建设、县中医医院传染病楼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及设备采购、海原县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宁南医院感染疾控中心提升及红羊、曹洼、海城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项目。

3、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工程项目: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

第五节 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辅助,医养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团结、建设、文联等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70个农村老年饭桌并向自然村延伸。加快西安镇、七营镇关桥乡等农村养老院等公办养老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机构与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医疗资源高效便捷服务。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多措并举提升老年人应用智慧设施的能力,试点建设“智慧养老院”。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益慈善。适时启动老年大学建设,着力抓好残疾老人保障体系建设。2025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居民早参保、多缴费。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健全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推进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的广泛应用。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安全运行。加快发展商业保险,鼓励群众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多样化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到202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9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1万人。

健全社会救助福利体系。完善以基本社会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救助相配套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计生家庭关怀关爱、医疗救助、教育助学、廉租住房“六大社会救助”水平。建成海原县流浪人员收容站,有序推进公墓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儿童之家”,提高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服务便捷、保障有力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促进退役军人事业发展。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扎实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城)创建,深入推进双拥共建迈向更高水平,持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就业安置、优待抚恤、典型褒扬、权益维护、服务管理等工作,不断增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完成县烈士陵园改扩建工作,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部建成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军人安置率达到100%

提升妇女儿童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制建设,提升妇女儿童服务水平,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参与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突出抓好中小学健康促进,强化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干预。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争创“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试点项目。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

推进青年事业发展。坚持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把青年发展摆在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和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保障青年合法权益。


专栏18 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1、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树台、红羊、西安、七营、李旺、贾塘、关桥农村养老院项目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个;老年饭桌90个;改造海兴开发区敬老院;新建海原县中心敬老院医护楼;新建海原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老年人大学项目。

2、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海原县流浪人收容站。

3、残疾人服务体系项目:新建海原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4、退役军人保障体系项目:实施海原县牌路山烈士陵园爱国主义基地、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6个、搭建退役军人工作信息化(一库两平台)。

5、妇女儿童发展项目:利用旧办公楼改造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个。


第十章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时代精神,把稳根本方向。发挥好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模范带动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

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养。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深入开展文明示范创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 创建扩面提质,广泛开展 “最美村官”“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天使”“学雷锋,做海原好人”等选树活动,推出一批新时代先进模范人物,争创自治区级文明县城。培育节约粮食、节约水资源等文明生活新习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婚丧嫁娶简约庄重的仪式感,规范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实施文化队伍培育壮大行动,提高文化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壮大一批高素养的文化传播队伍,以德润身,以行立范,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持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进海原民俗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开展文化资源调查、普查登记,建立海原县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库,制定重点保护目录清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菜园、柳州、北嘴古城等遗址遗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传统工艺振兴和融合发展“三大工程”,打造非遗扶贫作坊,鼓励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商品研发中的应用。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加强关桥堡会议会址、三河镇祁家堡子、邓小平旧居等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温光荣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培养爱国爱党情感。

第二节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为目标,构建城乡一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提升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场所错时免费开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海原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民族风情、传说故事、民歌民俗、人文轶事等文化资源,加快形成一批历史文化精品作品,讲好“海原故事”。实施“书香宁夏”工程,加快推动实体书店建设,支持公共文化场所错时免费开放。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及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助力公共文化迈入数字化新时代。

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深入实施文化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创作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移风易俗等具有海原特色、时代印记的影视剧、话剧、微电影文艺作品。探索文创商品制造工坊模式,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发展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生活快消品。支持乡村艺人、非遗传承人承办乡村文化大院、非遗工坊,做好剪纸、刺绣、面花、花儿等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的科学管理,实施文化市场净化工程,建立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

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丰富公共服务传播手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发挥短视频、直播及县融媒体中心等新媒体对公共文化的供给与传播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结合群众生活需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支持电影、戏曲进乡进村、进校园、演艺进景区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文化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城乡开展惠民演出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加快完善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县城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地体育设施建设,加快配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服务设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推进体教融合发展,高水准配齐体育设施、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创新培育竞技型体育人才,聚焦自治区“十六届”运动会、民运会等群体赛事,强化对射击、羽毛球、摔跤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养的体育选手。广泛开展农民篮球赛、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各类公共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群众有序开放,举办全民健身比赛,打造“宁夏(海原)篮球运动会”赛事名片。

第三节 创新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培育壮大全域旅游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聚焦“一核、两心、五线、七镇、八村”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农业文化等要素,按照“全景、全时、全民、全业”开发模式,构建“城旅融汇、产业融合、产品复合、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文旅产业综合体。大力推动天都山4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西安文旅古镇、梨花小镇、李俊等旅游示范点接待能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田园风光、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支持农民及旅游经营主体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地方风味、老字号美食系列品牌,引导开发精品民宿、主题客栈等度假产品及滑雪溜冰、户外越野、田园骑行等健康产品。围绕西海固革命老区“贫瘠甲天下”的真实风貌,开展野外拓展、印象生活体验。到2025年,培育三星级农家乐30家,星级农庄5家、星级酒店2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自治区旅游示范村2个以上。

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实施旅游道路能力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天都山、九彩坪、梨花小镇、震柳文化园等景点旅游公路、游园步道、自行车慢道等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海兴开发区至须弥山旅游通道,打通须弥山景区-李俊驿站-火石寨景区连接通道。实施旅游服务配套提升行动,建设海原县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和海原有礼产品体验馆,持续完善各旅游接待点服务功能。加强城乡旅游公厕改造,实现全部正常免费开放。实施旅游主体成长计划,鼓励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依托优势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培育壮大海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一批主业突出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业态集聚的文化基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构建“公司+农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开发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发展,实施重点景区Wi-Fi全覆盖,推广VR全景展示、游客交流互动等虚拟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环节中的应用,搭建海原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展星级景区、星级农庄、星级饭店、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级旅游示范村和国家级地震地质文化县创建工作。优化旅游线路,开发一日游、二日旅游及红色游、乡村游等精品线路。高规格举办海原县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和中国(海原)高端肉牛大赛暨农民丰收节,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开发《海原大地震》实景演出剧、电影等剧目,建设一批旅游网红打卡地,提高知名度。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加快文化旅游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打造“云旅游”“云观赏”“云体验”等新载体,拓展营销半径。做足“马铃薯之乡”“硒砂瓜之乡”“民间花儿艺术之乡”等文化元素,丰富海原县文化品牌元素内容,打响“花儿之乡,古韵海原”旅游品牌。

专栏19 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重点项目

1、广播电视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海原县无线广播电视转播台供配电及防雷设施改造;海原县广播电视台站节目及台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项目。

2、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实施菜园、柳州、七营北嘴遗址安防工程建设;齐家堡址遗址本体保护维修及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守御千户所(西安州古城遗址)墙体保护性修缮工程。

3、城乡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改造提升100个文化大院基础设施、设备、18个乡镇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50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2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海原县图书馆、海兴开发区文化馆、海兴开发区3D影剧院。

4、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实施西安古城西夏影视基地项目建设及精品剧目创作编排项目。

5、旅游景区创建项目:实施海原县天都山4A级景区创建。

6、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实施贺堡河流域梨园风情项目;生态观光体验自驾游项目;苋河风光带项目;石峡口水库湿地旅游项目;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及生态观光体验自驾游项目。

7、农旅休闲示范项目:发展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民宿客栈、旅游商品体验店等乡村旅游,累计发展三星级农家乐30户,星级农庄5家。建设天都老庄休闲康体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

8、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建设西安镇菜园古村落和史店乡田拐村旅游示范村。

9、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海兴开发区红色文化纪念园项目建设。

10、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乡村文化阵地“互联网+”建设项目;海原县智慧旅游项目;海原境内明长城数字信息库建设。


第十一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美丽新海原的“加速器”,大力实施 “创新驱动”战略,抓重点、破难点、强弱项、补短板,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落实中央和区市对基础研究投入、地方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的政策,确保R&D投入年均增长30%。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健全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运行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落实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

营造激励创新环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引导县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健全创新投融资支持与服务体系,积极争取自治区创投基金支持,建立县财政科技支持基金,强化财政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倡导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第二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征集凝练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全县科技型企业发展水平。按照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遴选一批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通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宁科贷”机制,加强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家。

培育壮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落实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支持西海固牛产业研究院争创自治区级研发创新机构。落实人员职能、经费,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以闽宁科技园、海兴开发区小微企业孵化园为主体,积极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统筹布局建设自治区有机旱作农业展示区、西安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县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创新载体的集聚地。完善“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对接东部发达地区“大学大所大院”,联合建设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提升县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争创国家级“星创天地”达到2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2个,培育创新型乡镇1个。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及关键设备。支持建设良种肉牛、优质滩羊、马铃薯、小杂粮、瓜菜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辐射带动建设一批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聚焦特色工业,建设现代化生产线、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推进机器联网、业务联网、服务联网的集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与县外企业及社会组织联合建设“一站式”技术交易平台。探索产学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不断提高新技术转化应用能力。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好政策引才、好服务留才、好机制聚才”机制,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才模式,通过梯次培养和柔性引进,加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施“人才+产业”提升行动,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形成高端人才把脉会诊、经营人才营销运作、技能人才生产管理的产业人才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计划,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更加主动灵活地落实中央和区市关于科技创新价值(成果)收入分配、权益分享的政策,不断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开展区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招引活动,引进百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充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推行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村进企和技能型人才驻村制度,健全“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培养导向机制,发挥“乡土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着力培养农业、物流、交通等行业领军人才。到2025年,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100人以上、科技型企业领军人物20名、大学生肉牛产业工人200人。

第十二章 全面加快开放步伐,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方位、明确定位,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多点发力,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多向突破,增强供需的平衡性、灵活性、适应性。积极融入区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贸易平台建设,注重发挥现代金融的枢纽作用、现代物流的载体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和商品服务自由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循环效率。主动融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推进与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黄生态经济带及毗邻市县(区)交流合作,深化闽宁协作发展,拓宽央企帮扶合作领域,大力引进东部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产品、人才、技术全方位对接、深度融合。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建立对接会商、产业衔接协调、技术合作共建等区域合作机制,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鼓励企业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西洽会、兰洽会等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扩大开放合作空间和深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服务城市群,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大格局。

第二节 争取和扩大有效投资

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经济追赶发展。坚持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生态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教育、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城乡环境治理及现代产业延链补链、提升竞争实力的重大项目倾斜。优化投资方式,制定民间资本投资海原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具体措施,依法依规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海原县社会经济各领域投资建设。

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持续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投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弱项,办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领域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的民生事务。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产业优化升级、中小企业成长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防范投资风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城乡发展建设用地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用地支撑。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推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云直播”“云带货”“云旅游”新业态发展,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扩大市场消费半径。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网络诊疗、网络娱乐等信息产品消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发展校外培训、健康体检、家政服务、幼儿托管、实践基地、研学旅行等产品,丰富消费产品类别。建好海兴“牛街”,打造县城文化街区、夜市美食城等网红消费体验地,刺激消费升级。规范发展城区外卖、生鲜配送、城乡快递投放等末端配送服务业,有序推进无直接接触配送服务。鼓励支持超市进乡镇,引导客货运企业及乡村快递公司开展入村配送代送服务,打通优质产品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瓶颈。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环境,打造一批放心消费集贸市场、超市、商店、餐馆、药店。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协作机制,畅通线上线下消费者维权投诉渠道,建立落实消费体系、消费后评价等制度,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建立联合打击制假售假违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彻查生产源头和销售网络,开展全链条打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及消费预警提示监管,整治网络刷单炒信及违规出售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链。

第四节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自治区“1+16”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畅通政务服务、依法压缩投资审批环节,缩短企业开办、项目开工等环节时间,加强项目要素保障供给,夯实营商环境法治基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项目引入。紧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兰西城市群等大型经营主体沟通对接,加强与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招商引资引智平台。建立海原县(海兴开发区)决策咨询投资促进高端专家库,聘请全国知名经济、科技专家、知名企业家等精英人才担任专家,借助其智力平台和人脉资源带项目、引项目,促成科研成果在开发区转化运用。组建专门招商团队,全面推进“一主四特”“轻工纺织、装备制造、旅游开发、商贸服务”等产业领域及产业上下游一体化招商,加强与央企、国企、民营500强,高科技技术型等企业对接,实现招商引资引智新突破。到2025年,5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和自治区相关实施意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改革走深走实,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第一节 激活市场主体创造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实施国有企业培育壮大计划,加大肉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县属国有企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力度,实现数量与规模双提升。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引导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优化布局,鼓励国有资本投向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科技等领域,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施民营企业成长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城市基建、数字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培育一批活力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养一批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的现代企业家,支持商会、协会等定期举办 “企业家论坛”活动,促进企业成长。到2025年,新增注册市场主体3000家,其中企业800家以上。

第二节 建设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落实中央、自治区财税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不断推进财税资源市场化发展、法治化建设,促进财税资源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治理,市场调节、公共服务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财政预算编制,优化资金配置,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强税源体系建设,形成育税源、扩税基长效机制。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融资平台机构,建立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扩大市政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公共服务等领域资金来源渠道。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本地企业和本土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业务和产品不断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促进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结合。完善政府预算体制和举债融资机制,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性金融产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依法查处金融领域违规违纪行为。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认真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坚持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积极承接先行区建设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交易改革。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健全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大肉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县属国有企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力度,实现数量与规模双提升。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服务保障体系,培育一批活力强的小微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畅通政企双向沟通渠道,健全企业诉求反映和政府政策传导高效联动机制,构建有利于形成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

第四节 推进海兴开发区市场化改革

全面推动“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海兴开发区市场化建设运营,依法组建国有开发建设运营公司、投融资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建立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深度参与招商引资、资金筹集、项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服务及运营建设。支持开发区平台公司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参股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依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运营建设。厘清开发区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管委会从繁杂的非专业事务中“抽身”,专注做好“引导员”和“服务员”,为企业和项目提供高效的政策服务、项目监管、资源与服务保障等,实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法治化治理的目标。

推进管委会赋权赋能改革。创新人员管理方式,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员管理制度,实现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允许开发区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在核定员额范围内,可自主聘任中层管理干部,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实。实行“优绩优酬”薪酬管理模式,落实基础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允许进行内部二次分配,探索实施“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放水养鱼”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自主支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允许财政资金以国有公司资本进行股权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五节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行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机制,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强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约束,在县直部门和乡镇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就近可办,让市场竞争力更强、企业活力更充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提高数字政府服务效能。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基础支撑、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建设,着力构建涵盖加快建成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及民生服务、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等一批主题信息资源库为主的“数字政府”政务大数据体系。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县乡政务系统与区市政务系统无缝衔接,推广应用宁夏公共云平台和我的宁夏移动APP应用系统,扩大移动办公覆盖面。持续完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系统,支持企业电子印章推广使用,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无纸化”,推进更多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强化市场监管、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数字化的应用,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现代化数字政府综合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第十四章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原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安全发展贯穿县域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面提升平安海原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第一节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严防宗教领域政治风险,严防经济领域风险,积极稳妥做好僵尸企业处置、金融风险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等重点工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防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压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抓好网络空间治理,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第二节 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大工程”和“585”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宗教场所“五进”活动,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严格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若干规定》有关法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宗教场所建设和宗教活动的申报审批制度,把一切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健全完善寺务、财务各项制度,推进寺务、财务公开,规范运行,阳光操作。严禁招收15岁以下儿童和外籍学经人员及外省人员进行宣传活动。巩固宗教领域“三化”等突出问题整治成果,稳妥推进“合坊并寺、团结开寺”。 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加强风险隐患一体化防控,巩固“三化”等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成果,防范和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全力推进普法守法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科学谋划“八五”普法工作,扎实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化与媒体的联合融合,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等普法宣传,增强广大群众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公正廉洁、高效权威。不断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深化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等改革,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强化政治监督,严格约束公权力,推动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依规依纪依法查处资源、土地、规划、建设、工程、金融等领域腐败问题。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促进领导干部切实依法履职尽责。完善监察法实施制度体系。

第四节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三大三强”“两个带头人”工程,整顿涣散软软基层党组织,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到行政村任职,严格执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县级联审和村党支部书记县委备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完善“村廉通”运行机制,规范村级权运行,推进巡察工作向村组(社区)延伸。

着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深化社区“联合党委”组织体系运行,构建社区治理一核多元构架治理体系,充分调动辖区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实现“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全覆盖,推行“业委会、楼栋长、单元长”居民网格化治理模式,提升“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服务能力,开展法治教育、法治宣传,优化法律公共服务,持续深化警务改革,加大“智慧小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强化校园治理能力建设。压实学校党组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中小学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新时代“四有”新老师,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学校德育治理体系,推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着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的行为。

着力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加强党对企业的治理的领导,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企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带群建,健全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严格落实中央区市各项惠企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完善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着力提升社团治理能力。依法做好社会团体登记、审查、备案及社会团体运行中的管理和监督,从严从快违规违法行为。完善社会团体发展措施,强化在公共服务、财税支持、人才建设等领域给予支持,提高社会团体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机制,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完善服务标准、流程及绩效管理办法。着力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坚持应建尽建建好社会团体党组织,探索社团管理部门党组织和社团党组织联建共育,建立党组参与社团重要决策事项制度。

第五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发布和处置机制。建设海原县特勤消防救援站、华山路消防救援站、李旺镇消防站建设及信息化应急管理平台、应急训练基地等项目。强化应急演练,科学及时处理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共危机。持续抓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功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八大工程,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全县应急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平安海原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海原”建设,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平安行业创建活动。完善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实现长效长治。实施网络违法犯罪打击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新型犯罪活动。持续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非法集资等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扎实推进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县”及“雪亮工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办公办案环境,加大信息装备建设,推进科技强警、检察信息化及智慧法院建设,提升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着力推动建立涵盖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各个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要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网上公开,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全面加强在生产、流通、金融、税务、工程建设等各领域市场主体诚信记录建设,健全违法失信“黑名单”,发挥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作用,对违法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提高失信成本,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守法经营,保持良好信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着力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劳务用工等领域制度体系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推进“阳光办案”、“阳光执法”,依法公开生效裁判文书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建立司法服务人员信用档案,不断加强和完善内、外部监督,实现以监督促公平、促公正、促公信。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全面实施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健全激励制约机制,表彰一批诚信企业、诚信个人,提高守信者的社会声誉和商业信誉,使其增加市场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绿色通道”激励措施。强化诚信教育、诚信文化宣传,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活动。

专栏20 社会综合治理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1、政法基础设施建设

1)法院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县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海城人民法庭。

2)公安系统建设项目:建设海原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项目;海原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及全息防控平台建设项目及城关派出所、李旺派出所、郑旗派出所等9个派出所业务用房和李旺交警中队业务用房及相关基层派出所智能化办案区项目;建设甘盐池禁毒(治安)检查站和57个县智慧小区、海原县道路增设区间测速项目及道路基础设备和海兴开发区城市交通设备建设项目。

3)司法系统建设项目:建设海原县司法局业务技术用房;海原县司法局基层司法所技术用房。

4)检察院系统建设项目:海原县检察院技侦业务用房项目。

5)政法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海原县“雪亮工程”建设,新建治安和交通视频监控共计500点位、社会资源接入100处、云存储系统扩容948盘位云存储主机、4326T硬盘、乡镇综治中心建设等设施和相关信息化平台。

2、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6)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海原县应急基地项目;海原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7)消防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海原县消防救援大队华山路消防救援站项目;消防救援大队特勤消防救援站项目;李旺镇消防站项目。


第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等政策工具,加强重大要素保障,健全规划体系和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不断增强规划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区、市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新发展阶段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区市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实施“六项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依法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各类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广泛凝聚合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坚持把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安排到干事创业一线、艰苦复杂地方和吃劲负重岗位历练成长。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的部署要求,完善乡镇干部“三优”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好基层减负工作。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担当,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突出规划前瞻性引领发展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基础要素与约束环境的规划调控,加强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规划编制管理,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为黄河流域(海原县)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向县政协通报,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落实促进规划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规划确定的预期性和约束性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重点项目、重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经评估或者因其它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提出调整修订意见,按照规定程序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做好项目入库管理。把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强力抓手和重要支撑,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迈上高质量。全面做好“十四五”规划谋划的重点项目入库工作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科学精准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和项目建设方案,严格开工项目入库工作流程,依规审核入库材料,强化统计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项目入库管理水平。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各级领导包抓制、定期通报制、半年观摩制和年终考核奖罚制等八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接替有序、推进持续有力。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以重点项目的强力推动,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确保“十四五”规划蓝图顺利实现。

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加强能源、水、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对重大工程落实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积极推进规划实施载体建设,为重大工程有效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术语解释: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55104”脱贫攻坚部署:农村安全饮水、安全住房、政策性移民及遗留问题解决、农村公路、农村环境整治5大攻坚战,“有土”产业、“离土”产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兜底5场攻坚硬仗,金融、电商、科技、电力、光伏、消费、文化旅游、网络信息、扶志扶智、村集体经济10大攻坚行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百企帮百村”、部门帮扶4项攻坚计划。

一主四特”:肉牛主导产业,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枸杞经果林特色产业。

肉牛“6+1”肉牛品种改良体系、基础母牛扩繁体系、饲草料生产加工配送体系、疾病防治与疫病防控体系、牛肉生产加工与营销体系、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

一园三区”: 一园:海兴工业园区;三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产业、轻工纺织产业区块

两廊两核四镇”:两廊即扬黄生态产业廊、生态富民产业廊;两核即海原县城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商贸中心、海兴区新能源装备及制造中心;四镇即李旺交通运输中心镇、七营商贸物流中心镇、西安文旅古镇、贾塘农贸中心镇。

放管服”改革:“放”,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管”,政府部门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三山一河七流域”:“三山”指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一河”指清水河;“七流域”指西河、贺堡河、杨坊河、郑旗河、马营河、杨明河、甘城沟七条流域。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四调四化”调优种养的结构、调大经营的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枸杞产业“六大工程”: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

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的土地。

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自治区“1+16”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总体方案和开办企业、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等15个专项行动以及开展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简称。

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国家及部委网站 各省区市政府网站 自治区各部门网站 宁夏各市县政府网站 中卫市各部门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