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三步走”创新草原管理利用模式
海原县“三步走”创新草原管理利用模式
今年来,海原县锚定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以山林权改革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谋改革,自主开展天然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试点,闯出“牛羊不上山、饲草要入户”的发展新模式,既保障了草原生态安全,实现草原生态健康良性循环,又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是聚焦“三大难题”,科学评估破题。主动对接自治区林草局,邀请草原站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与宁夏大学合作交流,争取林业与草业学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达成海原县天然草原刈割和改良效应监测评价合作意向。通过专家团队调研分析天然草原分布情况,对草原遍布的长芒草、凤毛菊等牧草进行试验测定,牧草平均干鲜比1:2.3,且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远远高于小麦和玉米秸秆,是养殖牛羊的优质饲草,开展天然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不仅可以增加低矮牧草光合作用,刺激植物再生,改善草层结构,还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补播、施肥,提高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据此,确定实施天然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全力推动草原资源科学利用,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综合改革举措。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经验模式。天然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是一项全新模式,海原县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分片区采取三种模式进行了试点。一是在南华山自然保护区、曹洼乡等4个乡镇及6个国有林场先期开展天然草原牧草刈割试点面积5万亩;二是在郑旗瓜瓜山实施天然草原牧草刈割后改良试点1000亩,试验种植羊草500亩;三是在南华山保护区试验区设置草原刈割和改良效应监测评价区600亩。同时,建立乡镇行政负责制和刈草防灭火责任制,开展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排查草原重点部位风险隐患。通过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调整草原牧草生长发展模式,试点的5万亩天然草原平均亩产干草88公斤,每年可收集饲草4400吨,满足830头牛(4150只羊)一年的饲草需求,大大缓解了牛羊饲草料短缺的情况;草原枯草累积也明显减少,火灾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有效保障了草原生态安全。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释放改革红利。海原县建立政策补贴、农户刈草、养殖户收集使用的模式,推动了草原刈割改良与畜牧业发展齐头并进。全县实行统一刈割补贴标准,在刈割区按每亩50元补贴刈割费用;村委会、合作社有序组织群众刈割牧草,平均每人每天120元,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就地增收;养殖户参照外调小麦玉米秸秆等饲料价格,以每公斤1.2元的标准收集牧草,实现饲草同价质更优。草原刈割利用和改良模式推广后,海原县334.34万亩草原每年刈割一次,可提供17万吨左右的优质饲草,草原载畜量将达30.5万个羊单位,群众每年刈割务工收入达2亿元左右,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群众增收“三赢”效应将更加凸显。